肃北:做强牦牛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南北两侧,境内冰峰林立、河流纵横、湿地连片,纯净的蓝天白云和圣洁的山川湖泊赋予这片高原沃土动植物的多样性。
(资料图)
在这片热土上,勤劳勇敢的肃北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他们以时间为轴,遵循自然法则,培育出高原古老的原始畜种——肃北牦牛。
近年来,肃北县全力做好牦牛产业绿色“加减法”,以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连绵起伏的祁连山滋养着辽阔草原。每年8月,一场场秋雨过后,肃北大草原就到了最美的季节。壮美的草原和巍峨的祁连山相互映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经过多年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这里水系纵横、沃野千里,独特的气候条件催生出高原特有的牛种——肃北牦牛。
2022年,西部(肃北)牦牛繁育驯化基地挂牌成立,这标志着肃北牦牛产业进入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养殖轨道。牦牛产业稳步高效发展,实现了全县牧农业增效、牧农民增收的目标。
天然的优质草场赋予肃北牦牛优良的种群特征。牧民在不断提高牦牛品质的同时认识到,告别昔日单打独斗的模式抱团发展,才能实现品种改良、效益提升最大化。
今年48岁的盐池湾乡阿尔格勒泰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团结,7年前就开始规模养殖牦牛。当时他养殖40余头牦牛,还有500余只羊。因为在村上工作,团结逐渐减少了羊的饲养量,增加了牦牛养殖量。“减少小牲畜饲养量可以让草原休养生息,还能解放人力从事旅游等其他行业,增加收入。”团结说。
如今,团结家养殖的牦牛数量有100余头,每头牦牛养殖八九个月就能卖到1万余元。
据了解,阿尔格勒泰村有牧民42户143人,牦牛养殖户占三分之一。盐池湾乡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区域。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野牦牛数量不断增加,它们和家养牦牛杂交而成的野血牦牛随之诞生。
粗短有力的四肢、较厚的真皮层、大量的脂肪细胞、丰富的胶原纤维……在自然选择和物种进化过程中,为适应高原高寒气候,肃北牦牛形成了良好的体温保存机制。与其他牦牛相比,肃北牦牛在外部环境感知、缺氧适应和肉质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品种特征。
“20世纪60年代,肃北牦牛开始与当地野牦牛群居自然杂交,形成能适应高寒牧区严峻生态环境的特有半血野牦牛遗传资源,经过留优去劣、去公留母,肃北牦牛适应了高原缺氧环境和高寒牧区粗放的饲养管理,在高原山区活动性灵敏,同时拥有抗病力极强、耐寒性极强的绿色有机品质。”肃北县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局长张军元说。
肃北牦牛产业是肃北县谋划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全县着力转变牦牛产业发展方式,延伸牦牛产业链条,在完善牦牛良种繁育体系、技术服务保障体系、饲草料供应体系和产业化经营体系等方面狠下功夫,形成了全产业发展链条。随着西部(肃北)牦牛繁育驯化基地的建成,持续改善了肃北雪域高原生态环境和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走出了一条生态持续改善、产业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草地牧业发展路子。如今,西部(肃北)牦牛繁育驯化基地已成为肃北产业结构调整、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养牦牛效益好。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按照草原承载量控制牦牛数量,仅牦牛一项年收入就达30万元。”盐池湾乡乌兰布勒格村村民祁达力图说。
今年55岁的祁达力图从小在草原上长大,20世纪90年代末,他开始饲养牦牛。那时候规模小,只有30余头,现在有200余头。“发展牦牛产业,我们可以享受国家草原奖补等各项惠民政策。现在自然生态环境好,野牦牛多,它们和牧场上散养的牦牛杂交后生的牛犊品质好、价格也高。”祁达力图说。
生长在高寒地区、逐水草而居的半野生放牧方式、原始自然的生长过程使肃北牦牛在养殖过程中摄入大量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草药,优良的种群资源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转变。
盐池湾乡是以纯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蒙古族聚居乡,全乡辖5个牧业村,共203户604人,总面积12616.6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9920.2平方公里,占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的92.8%,平均海拔3500米,年平均气温-5℃,年无霜期仅58天,草场类型以山川、半荒漠为主。
“今年,乡上申报实施西部(肃北)牦牛繁育项目,旨在通过项目化运作鼓励村集体合作社、村民加大牦牛交易力度,增强牦牛养殖户发展信心。”盐池湾乡副乡长丁兆欣说。
按照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展肃北牦牛产业链条,促进牧民增收,2022年,肃北县挂牌成立了繁荣西部(肃北)牦牛繁育驯化基地,通过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牧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按照“三级繁育”体系(打造5户200头以上核心群、5户100头以上基础群、5户100头以上扩繁群),采取“一分三统”养殖模式(分户散养、统一品种、统一鉴定、统一销售),开展肃北牦牛品种和肉品品牌的科学认证、高端策划,擦亮肃北牦牛金字招牌,力争使肃北牦牛尽快走上产销一体化发展路子。
今年以来,盐池湾乡5个村集体合作社共向张掖市肃南县等地外供牦牛397头,每头享受外调补贴1000元。在牦牛繁育驯化项目带动下,上半年盐池湾乡牦牛出栏量同比增长19%,为牧户创收527.66万元。
至目前,基地累计投资666万元,完成西部(肃北)牦牛繁育驯化基地大门建设,开展了牦牛养殖户场圈改造提升和养殖技能培训工作,今年8月底前可完成肃北牦牛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肃北牦牛新遗传种质资源认定、地理标志产品评审认证已提交国家级评审。
2022年肃北县盐池湾乡挂牌成立西部(肃北)牦牛繁育驯化基地以来,盐池湾乡以“三级”繁育体系为基础,积极探索产加销一体化集群化发展路子,力争把肃北牦牛打造成全省的特色种业,促进牧农民稳步增收。今年上半年,盐池湾乡牦牛出栏量1110头,同比增长19%,可比价总产值达1221万元,同比增长19.1%。
“近年来,肃北县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行‘党建+合作社+牧农户+企业’发展模式,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推进党城湾镇高原夏菜及花卉制种、马鬃山镇骆驼产业、石包城乡马产业、盐池湾乡雪山羊肉及牦牛产业等特色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通过不断盘活村级闲置耕地、草场等资源,拓宽租赁、光电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推动经济稳步增长。”张军元说。
今年上半年,肃北县26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245.3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9.44万元。
肃北县始终坚持以营商环境之“优”促高质量发展之“进”。发展至今,牦牛存栏量为23148头。其中,盐池湾乡78.98%、石包城乡17.39%、党城湾镇3.63%,牦牛养殖合作社3个,牦牛养殖核心群5户,牦牛养殖基础群、扩繁群10户。通过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牧户的经营管理模式,着力提升肃北牦牛生产性能、相关产品质量,壮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水平,打造“肃北牦牛”品牌。
目前,肃北县品牌牦牛已销售到本省甘南州、张掖市肃南县、青海大通县、西藏阿里地区等地,今年已完成“西牛南调”100头,外销至张掖、肃南等地近300头,与甘南州卓尼县达成协议,已供种牛60头。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建成年销售肃北牦牛种牛500头以上的西部(肃北)牦牛繁育驯化基地,带动全县2万多头牦牛产业的发展。肃北牦牛已然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健康产业、有机产业。
为做强做大牦牛产业,肃北县坚持草畜一体,稳步扩大优质饲草基地规模,大力推进西部(肃北)牦牛繁育基地建设和“肃北牦牛”品种认定,稳步推进数字有机生态牧场等项目建设。
“县上不断提升养殖业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加快推进品种改良、设施育肥、饲草青贮等技术应用,推动养殖业提质增效。在支持做好数字有机生态牧场、肃北县屠宰加工冷链仓储基地项目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交易市场建设、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拓展和品牌打造等工作,补齐要素链条,配套完善畜产品屠宰加工、冷链仓储、风干肉等附属项目,提升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推广电商销售,打造‘生产—加工—销售’经营模式,提升‘肃北牛羊肉’品牌知名度,着力打造畜牧业转型升级样板和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样板。”张军元说。
肃北县全面开展肃北牦牛新遗传种质资源认定及地理标志产品申报评审认证,加强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完善牦牛良种繁育体系、技术服务保障体系、饲草料供应体系和产业化经营体系,力争把牦牛资源打造成全省特色种业。健全完善盐池湾(肃北)牦牛“三级”繁育体系,积极开拓牦牛外销通道,探索牦牛产加销一体化集群化发展模式,力争年底向外调引肃北牦牛良种100头以上。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年内完成“肃北牦牛”地理标志申报工作,认证绿色无公害产品1个。
近年来,肃北县紧紧围绕“126”发展思路,立足生态功能型定位,科学谋划建设绿色有机生态产业,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投资1000万元建设西部(肃北)牦牛繁育驯化基地,完成肃北牦牛基因组重测序、线粒体测序、牦牛基地基础建设等工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深入合作,全面开展肃北牦牛新遗传资源及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评审认证工作。同时,计划为牦牛植入RFID芯片,利用北斗技术,实现血统追溯、生长信息跟踪,完成高品质肃北有机牦牛的在线溯源、智慧认证,实现云端牧场、智慧加工和绿色有机为一体的数字化品牌提升,打通肃北县有机畜牧业全产业链,把西部(肃北)牦牛产业打造成一张三产融合、文旅融合的靓丽名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肃北县将积极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不辜负奋进勃发的时代春风,让肃北牦牛源源不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酒泉融媒记者周爱玲 通讯员吴德贾琼
记者 周爱玲 通讯员 吴德 贾琼责任编辑:顾洋标签: